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专家:可在金融科技领

来源:西部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川在线记者 侯冲 田姣/文 郝飞/图 3月10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西部金融中心》月刊上线。对于这份月刊,汤继强期待已久。 这位西南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研究员,在3月10日举行的“

四川在线记者 侯冲 田姣/文 郝飞/图

3月10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西部金融中心》月刊上线。对于这份月刊,汤继强期待已久。

这位西南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研究员,在3月10日举行的“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新征程”研讨会上热情地表示,四川日报以《西部金融中心》名义创设月刊,关注金融中心建设,为大家提供沟通、探讨、交流的平台。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新征程”研讨会

一次小型的交流会已经开始。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哪里?挑战和机遇又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汤继强现场当起了圆桌论坛的主持人,与省内部分知名金融机构负责人一起探讨。

主持人:

西南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研究员 汤继强

嘉宾: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副行长 王军

太平洋产险四川分公司副总经理 赵建国

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总裁 阮江

四川金融资产交易所董事长 王世杰

谈可行性

能带动成渝两极和辐射周边城市快速发展

主持人:关于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讨论由来已久,重庆、成都两地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这一块都作出过很多部署,在中国的金融版图中,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是否可行?

赵建国:在全国的金融版图中,西部的金融机构来在市场上占比为27%,金融资产总量占比达到19.3%。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金融资本能支持经济发展,带动成渝两极和辐射周边城市快速发展,所以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

王军:成都金融指数很高,人才建设和基础设施条件非常好,成都的金融要素市场也更为完善,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准一线城市,辐射的作用不仅局限于西南地区,未来还可能辐射到东盟地区。此外,成都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诸多实践,所以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成都有能力也有需要。

王世杰:西部要成为金融中心,从中国的经济结构来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如果站在西部,仅看成都、重庆单个城市,都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唯一的可能就是成渝两地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从操作层面看,能否共建,还得看两个城市有没有协同的胸怀和气度。

主持人:大家对建设西部金融中心都有很多理性的思考,但是如何才能实现呢?

阮江:要建设西部金融中心,需要三方面的要素。一是政策支持,两地需要出台更细化的政策方案;二是数量多、质量高的金融机构能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助力,所以需要培育更多实力更强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三是亟需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成渝两地的金融人才还十分欠缺,但成都高校众多、环境宜居,能吸引更多人才,这也是未来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潜力所在。

王军:在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时,我们需要明确金融中心的“定位”。金融中心建设不一定要靠量大取胜,更多的还是要服务西南地区的实体经济,按照实体经济需求、需要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而非求大求全。

谈挑战和机遇

利用西部地区独有的差异化态势,创新金融业态

主持人:刚才大家谈了可行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面临哪些挑战?

阮江:在建设过程中,挑战是自然衍生出来。就算在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也会有竞争。他给你的政策,我给你双倍,这种无序竞争就是挑战。

金融机构怎么发展、金融服务怎么创新、怎么加快建设,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做一些引导,避免资源重复配置。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机构引进方面,(成渝)双方要达成有效互补。

主持人:如果西部金融中心是一个传统的金融中心,那么会很吃亏,你比不过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地方。那么金融科技能否成为西部金融中心一条新赛道,从而实现“变道超车”?

王世杰:这意味着西部金融中心创建难度更大。因为西部科技人才不突出,我们面临既缺少金融人才又缺少科技人才这两个短板。我认为应该从经济建设抓起,从金融人才着手,把西部金融机构总体不良率、企业融资水平降低到可以跟东部媲美的水平。“结硬寨,打呆仗”,稳扎稳打,才能见效。

阮江:我认同变道超车。像我们保险行业,最缺的不是最高端的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领域的高科技人才,最缺的是有信息技术基础同时懂金融行业的人才,知道怎么把信息技术与金融相结合。

文章来源:《西部学刊》 网址: http://www.xbxkzzs.cn/zonghexinwen/2021/0311/703.html

上一篇:北京3条市郊铁路今年升级改造,将改善西部地区
下一篇:夏秋航季即将开启,东航新增或加密西部航线

西部学刊投稿 | 西部学刊编辑部| 西部学刊版面费 | 西部学刊论文发表 | 西部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部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