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鲁迅先生小说学习创作方法
文/尹燕忠
为什么人家的小说容量大,我们的小说容量小呢?这问题分两个方面,一是在于作者的思想,你思想深刻,才可能写出深刻的小说。这一点我们不说了。第二是在写法上。那么,怎样写才可能写得思想容量大呢?在创作艺术上说,有一句话,这是研究词(诗词)的人说的,他说词要“有寄托入,无寄托出”。我以为,小说也应这样。鲁迅先生的小说是有寄托的,在这个故事上寄托着他深刻的思想,对人生的看法。带着这样的寄托去构思小说、去设计人物、去摆弄生活的色彩。有这个寄托和没有这个寄托,在构思小说时是不一样的。有的小说写得比较杂乱,他也写了一些生活,但是它没有焦点。焦点,老托尔斯泰用过这个词儿,他说,小说最难的,也最要紧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所有的光,都集中在这个焦点上。或者所有的光,都从这个焦点发出来。搞戏曲的讲究“戏核”“戏胆”,搞小说要讲究有个焦点,有个“魂”,灵魂。有了魂,有了寄托,才能进入。当然,还得写出来,当写出来的时候,就没有寄托了,寄托消失了。这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小说描写的是生活,把生活端给你。那么,这生活中有什么意思呢?那请你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回味,去体会,联系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个人修养,去进行想象。你可以想的多一些,他可以想的少一些,你可以想到这里去,他可以想到那里去。只有这样你的小说容量才大。作者说清楚了,容量反倒小。
我们举鲁迅先生的小说《离婚》来说一说。这小说写于一九二八年,是鲁迅先生写的最后的一篇小说,以后他就写杂文去了。《离婚》的主角叫爱姑,嫁了个男人,不合适,打架,要离婚。打了三年 的官司,也没离掉。她父亲庄木三在这一带地方的农民中很有些威望,他有六个儿子,很有些实力。小说一开始,就写庄木三和爱姑坐船去一个乡绅家去打官司。他一上船,大家都和他打招呼。这里作家的描写是很细的,写庄木三带一根长烟袋,竹子做的,有人那么高。凡拿这种长烟袋的人,一般说都是有地位的人。因为这么长的烟杆自己不大好点烟,一般是别人给他点。他一上船,大家赶紧让座;他一拿出烟袋,对面的人马上给打火点上了。这就不用多说了,表现了庄木三的威望。对爱姑,作家写她的“钩刀脚”,这是缠脚后又放开的。这是时代的特征,是封建、半封建的特征。她把钩刀脚成八字往那里一摆,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妇女可不是省油的灯。一般说,那个时代的妇女,年轻的妇女,是不能把脚摆到人脸前的。在 船上谈话,爱姑张嘴就叫她公公是老畜生,叫她丈夫是小畜生,要闹他个家败人亡。她的六个兄弟跑到她丈夫的家,把人家做饭的灶也扒掉了。小说一开始,就点出这样一个有威望的父亲,这样一个要闹得丈夫家败人亡的妇女爱姑。
在这样一个场合,遇到这样一个喷嚏,他们整个的方案都提不起来了。大家想一想,这样写,要比直接写封建压迫,力量大多了。如果直接写七大人拍桌子,骂、训他们一顿,就没有这样写有力量。艺术有艺术的办法。七大人偶尔打一个喷嚏就解决了问题,怎么会这样容易?这是封建的力量。这是最大的情理,是历史的、社会的、阶级的情理。这是最意料之外,也是最情理之中。写小说,你要处处使人意料不到,在意料之外,又处处合情合理,在情理之中。情理呢,也要抓最大的情理,不是抓小情理。鲁迅先生在编新文学大系时,选了各家的作品,也要选自己的作品。他对每一个人的作品都要写几句话,介绍作家作品,对自己的作品也要写几句话,他写得很中肯。他说,他开始写小说的时候,是学外国的。他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他说这是学习谁的,发表后有强烈的反响,读者很注意。他说:我是学了别人的,人家说的话,比我深刻。这是适合当时的需要,所以,引起很大的反响。他说,后来我的小说的技巧成熟起来,例如《肥皂》《离婚》。技巧上也进步了,但是却不大引起读者的注意了。他说的技巧成熟,是指的结构、语言这些技巧问题。他的小说的确是无寄托出的。整篇小说,没一句说封建呀,压迫呀,地主呀,阶级呀,好象没有寄托,出得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时的技巧确实是成熟了。我认为,短篇小说讲结构,讲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离婚》确是典范,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说的,不怎么引起读者注意了,这是个社会原因。
文章来源:《西部学刊》 网址: http://www.xbxkzzs.cn/zonghexinwen/2020/1107/466.html
上一篇:尹燕忠作品:乡村文化人尹燕林
下一篇:尹燕忠随笔:兴隆镇村修路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