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佳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9届硕士毕业生
走自己的路,定义自己的“优秀”
“追求发展”和“追求优秀”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不仅是积累个人能力、阅历、资源的过程,更是我们不断认知与选择自己的过程。“追求发展”讲求勇气与好奇心,去尝试、去“折腾”,即便无数次摔倒也要不断探索精彩多元的世界,拓展全面发展的自己。而“追求优秀”需要吃苦耐劳的拼劲儿和把握机会的敏锐力,勤能补拙才能仰望星空并脚踏实地,巧能生花逐渐成为一种能力而不是运气。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了放飞自我的天真,也有了历练心智的坚韧,收获更好的自己;同时,我也拥有了越发多元的选择,开始思考“塑造”怎样的自己。
不同于大学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让我们在思想意识中开始与社会接轨,我们在入学伊始便开始想象自己未来的就业景象。研究生期间,所谓的“优秀”也被定义的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很多同学突破传统学霸的发展惯性,去拓展兴趣爱好,去尝试更多认知和接轨社会的途径。那么,如何定义自己的“优秀”变得尤为重要。这与个人的兴趣方向和性格特点有很大关联。于我而言,研究生期间的三个关键词是“学术”、“实践”、“职协”。
01
在专业学习方面,我充满热忱与钻研精神,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在研究生期间得到了知识体系框架的拓宽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显著提升。我成为同学中的学术先锋,在导师的悉心教导下,共发表了4篇期刊论文,包括:在《城市规划》发表《论特大城市突破路径依赖、实现转型和创新发展之路--对深圳、广州及天津的比较研究》,在《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发表《成渝的发展路径特征及新时代的转型和区域发展策略》,在《南方建筑》发表《产业资本介入下我国乡村空间转型的研究述评及规划启示》,另外一篇《民宿产业驱动的乡村聚落重构及其规划策略--对莫干山镇劳岭村的案例研究》被《城市规划学刊》录用待发。此外,我积极参加10余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7篇会议论文,在交流中不仅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断拓展专业视野。
02
在社会实践方面,我是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学生带头人之一,是“乡村振兴研习社”的初创核心成员,曾多次组织团队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同时通过媒体宣传扩大学校学院在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影响力。
随着知识框架不断拓展、能力储备不断增加,我希望自己能够融会贯通,充分发挥特色专业背景下的“匠人精神”,在广域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我曾在2017年8月参与住建部“乡村空间的形成机制研究”课题的乡村社会调查实践,负责组织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德清县莫干山镇的实践考察;在2018年7月组织校级重点实践团队,参与浙江省绍兴所属诸暨市山下湖镇及马剑镇、台州所属温岭市泽国镇等地的乡村发展社会调查。
通过政府部门访谈、典型人群及企业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开展乡村社会调查,我了解了乡村转型发展的机制。同时,我与团队在诸暨日报等多个媒体渠道进行乡村社会实践的宣传,分享乡村转型发展的经验思考与规划建议。这不仅仅扩大了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的影响力,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关注。基于此,我所在的团队荣获2018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03
在业余活动方面,我担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职业发展协会会长等职位,以统筹就业资源、服务同学需求、厘清自我职业规划为行动目标去积极组织学生工作。我是职协初创团队成员与核心管理人,我和团队小伙伴致力于构建学生与院校、企业单位、毕业校友等资源的交流平台,通过营造品牌活动、扩大资源平台等途径树立职协“品牌”、扩大“服务半径”。
2019年2月,我代表同济大学学生参与东方卫视第一财经频道《头脑风暴》节目《就业进行时:2019你找到工作了吗?》的录制,贡献微薄之力以扩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文章来源:《西部学刊》 网址: http://www.xbxkzzs.cn/zonghexinwen/2020/0916/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