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西部学刊》2019年第10期,基本上无删改刊发。这里贴出原稿全文。
本文写的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和平繁荣景象下潜藏的最大颠覆性风险--"未统一"与"伪统一"并存。
所谓"未统一",指的是汉朝前期并未将秦朝的全部领土都纳入统治,河套、岭南、闽中、浙南、川西、川南、滇北等地都在秦末大乱中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
所谓"伪统一",指的是当时西汉朝廷并不能有效控制全部名义上的汉朝领土,大部分名义上的汉朝领土掌握在诸侯手里,诸侯有坐大失控之势,跋扈骄横几成常态,汉朝统治集团存在内部分裂、解体的风险。
主要论点:
--一般而言,任何国家面临的"未统一"与"伪统一"两大问题都会相互促进,甚至形成无法摆脱的恶性死循环:由于"伪统一",一国难以集中资源解决"未统一"问题,"伪统一"格局中接受朝廷册封任命的诸侯甚至可能私通外敌,以求保障自己的政治经济私利;由于"未统一",中央政府也难以获得足够政治权威整顿内部纲纪,消除"伪统一"。如果"伪统一"格局下接受朝廷册封任命的诸侯不仅拥有高度自治权,而且朝廷还要给予其大量财政转移支付,而且诸侯获得的这一切特权优惠已经成为惯例、甚至成为法律明文的定制,解决"未统一"收复的领土也要照此办理;那么,朝廷直辖区从平民到决策层,对收复国土实现政治统一的追求都会受到严重削弱,甚至完全丧失兴趣,因为那样一来,即使成功也只不过是给自己增加永久性经济负担和一大批政治地位凌驾于己的"人上人",一旦失败更可能天下倾覆。对于已经初步站稳脚跟且休养生息、实现经济振兴之后的汉王朝而言,解决"伪统一"问题对破局开辟更加关键。
--汉朝开国时改变秦始皇在全国实行的纯粹郡县制,实施了郡县与分封相结合的体制,自有其客观与主观因素,不失为汉初决策者在防范"土崩之难"与宗室"尾大之势"两难之间作出的理性次优选择。
--汉初分封制就总体而言发挥了那个历史阶段的积极作用,但"李斯效应"不可避免地要随着时间流逝而日益凸显,到"文景之治"时期和其后,这一制度总体上已经走向其反面,成为"伪统一"。当时,汉朝的大部分国土、人民和经济资源已经落入诸侯掌控之中,而且诸侯拥有经济、行政、司法、军事等各方面权力,某些经济权力已经大大超越其封地范围而影响全国,诸侯对中央政府的潜在挑战能力空前增强。
--"隆一而治,二而乱";汉初"伪统一"局面成形之后,同姓诸侯王叛乱事件接二连三爆发,民心动摇,必然只是时间问题了。
--借助同姓诸侯王"靖难"以防范王朝颠覆的安排犹如核武器,最理想状态是放在核基地备而不用,发挥威慑作用,防患于未然;一旦真的投入实用,通常后果是最高权力旁落、非正常转移,甚至整个秩序崩溃。
--在中国历史上纵向比较,"文景之治"中潜藏的颠覆性挑战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文景之治"最终完全有可能以类似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耻的大动乱而告终。消除"未统一"与"伪统一"并存问题,是汉朝奠定中国两千年领先世界基础、自身享国久远的关键之一。
回顾此文在头脑中酝酿到写作进程,"伪统一"这个词汇是我在2013、2014年间提出的。2014年11月29日晚上,发了条朋友圈:
"国民党选举大败,晚上在内蒙烤羊馆烤上一条羊腿,畅饮几杯啤酒。这场失败宣告了'独台'路线的死亡,向国民党成员、同情支持者提供了一个机会抛弃幻想,认清并与现实接轨;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未来国家陷入'伪统一'泥潭的风险,实现真正统一的希望大增。干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与诸君共同努力。
盛世下的"未统一"与"伪统一"
梅新育
从汉高帝刘邦五年(西元前202年)项羽败亡、刘邦即帝位,到汉高帝十二年(西元前195年)刘邦去世,新生的汉王朝在这7年里完成了草创奠基和内部整顿。从汉惠帝元年(西元前194年)至高后八年(西元前180年),汉王朝全面转入休养生息。从汉文帝元年(西元前179年)至汉景帝后三年(西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文景之治"历时38年,汉朝休养生息和平繁荣步入高峰时期,成为中国步入大一统王朝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盛世也不例外;"文景之治"的和平繁荣景象下潜藏着一系列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未统一"与"伪统一"并存。
文章来源:《西部学刊》 网址: http://www.xbxkzzs.cn/zonghexinwen/2020/0709/349.html
上一篇:用户思维视域下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探讨
下一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