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对话日趋频繁,各类外事活动不断增加,交流范围逐步扩大.这使得翻译这个角色走下“神坛”,走向市场,在社会各个阶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因为译员数量少、薪酬丰而变得炙手可热.为顺应市场需求,西部地方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口译课程,但口译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班额较大,课时不够的问题
通过访谈了解到,翻译班人数大都在 30-35人之间,且口译课只开 1-2个学期,每周 2-3课时.由于人数偏多,学生每节课平均发言时间只有 1.6分钟,每周不到 5分钟,导致学生课堂中进行口译训练的时间少之又少.同时,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学生每天课后口译训练时间只有 20-30分钟.鲍川运教授认为:“本科口译与职业口译(研究生层次)的课堂教学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职业口译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课程设置,配有各种不同的翻译课型,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课外练习时间有保证,因此,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学生能有多少课堂练习时间,而是利用课堂教学,讲解翻译理论、技巧,检查学生进度,发现问题,进行讲评,提供指导.而本科学生则不同,口译课只是众多外语课中的一门课,功课压力较大,课外不可能拿出太多的时间练习口译,因此课堂学习便成为重要的练习机会.应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机会,以实践为主.”(鲍川运,2004:28)同时,刘和平教授也主张:“课后的小组训练和个人训练比例,即课上课下的比例至少应达到 1:2,即上课一小时,课后练习两小时.本科生可设计一个学年的时间,约 140课时,每周 4课时.”(刘和平,2011:22)因此,班额较大、课时较少、课后训练时间有限都会对学生口译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从而使口译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口译能力难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2 教材选择的问题
由于口译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市面上出版的口译教材可谓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目前市场上能够找到的口译教材大致分为两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传统语言学派教材,或以主题为特点的各项交际能力综合训练教材.前者强调语言的转换,后者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刘和平,2002: 57)虽教材繁多,但如何选择一本即能适应学生专业水平,又能服务于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的教材并非易事.
1.3 学生能力问题
杨承淑认为学生的素质是口译教学中最具关键性的因素,无论语文能力、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分析能力都与教学的成败息息相关.(杨承淑,2006: 109)但通过走访发现,西部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基础薄弱、语言能力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听力、口语、语音、语调等方面.其次,高级口译课程开设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学生专业知识仍不够扎实和全面,在口译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较低级的语法和选词、用词错误.再次,学生视野不开阔,对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术语等闻所未闻;对常用知识、国内和国际新闻、消息的储备量较少;心理素质与临场发挥能力较差,常因词汇量不足、紧张等因素出现译文质量较低甚至只能译出原文第一句这样的现象.这些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和能力,反而会使学生产生较大心理压力,对做口译没有自信.
1.4 师资力量及地域限制问题
我校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受地域环境、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优秀的口译教师很少会来我校任教.同时,除了近几年“绿洲论坛”、“汽车拉力赛”、“环青海湖自行车拉力赛”,河西学院所在的张掖市鲜有机会举行类似的国际、国内高级别会议和活动,现有口译教师的口译实践机会很少.其次,口译教师数量少,开展相互交流、教学研究的难度大.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教师口译专业水平的提高.鲍川运教授曾提到:“口译教学的三个要素是教师、教材和学生,缺一不可,其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大学口译教师师资来看,许多口译课教师本身没有口译实践经验,或者实践经验甚少,很少有人接受过系统的口译训练,或对口译理论和教学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对口译课的内容,口译的教学方法,大学口译课的目标,大多数教师并不是非常清楚.”(鲍川运,2004:28)同时,杨承淑认为“教师本身即口译员且运用其亲身经验过得口译素材作为教材,可以说是推动口译经验转移的最佳快捷方式.若能进一步将口译实务技巧归纳、整理,并辅以相关理论,则对于口译理论的建构与充实都有重大的意义.”(杨承淑,2006:112) 口译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实战经验积累等都是口译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师资在口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西部学刊》 网址: http://www.xbxkzzs.cn/qikandaodu/2020/1221/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