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经济,要找准自身优势、做好转化文章。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生态优势明显,文旅资源丰富,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侧重发展生态经济和文旅经济,强化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功能。”2019年7月12日,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四川甘孜州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甘孜州委书记刘成鸣多次表示,全州将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推进“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工程,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色达县正是践行生态理念,围绕“生态改善、群众脱贫”两条主线,实现了“看得见水、看得见树、看得见草、看得见动物”的目标,从全省183个县(市、区)农牧民人均收入的最后一名,一跃成为全省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第一名。
泥朵镇泥拉坝湿地
绿色让色达草原美起来
色达位于甘孜州东北部,是四川省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中的生态脆弱区。属青藏高原的高寒生态脆弱区,三江源发源地,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县城海拔3893米,全县平均海拔4127米,其高海拔大陆季风高原型气候,长冬无夏,适应该气候生长的植物稀少单一,鼠害、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现象严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改变现状,结合甘孜州委提出北部区域经济发展“底部突围,奋力追赶”的要求,色达县全力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高度,坚持高寒色达也要天蓝、地绿、水清。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工作责任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纳入“七大战略”同步推进实施。
县委、县政府攻坚克难,邀请林业专家前来为色达县量身定制绿化方案,用科技的力量推进色达生态脆弱区的恢复保护。与省草原研究院合作,建立县院合作机制,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来促进色达生态脆弱区的发展。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采取“防风林带体系化,灌草结合多样化,生态治理产业化,治鼠控鼠相结合”的复合模式进行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用高标准、可复制性等原则,打造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示范样板。
色达深入推进“山种树、路种花、河变湖”工程。近年来,累计投资5.5亿元狠抓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实施“三化”草地治理74.65万亩,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亩;实施森林抚育亩、封山育林亩,栽植云杉、青杨、旱柳、金露梅等144万株;实施草原禁牧627万亩、草畜平衡603万亩,新建饲草基地26.5万亩,在国道317、548等主干道实施植树种花180公里;投资7753.5万元,实施果根塘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新建人工湿地7345亩,草原沙化、板结化、鼠害化等生态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非遗传承培训会
色达县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授牌仪式现场
农技专家指导植树
色达曾是产黄金的地方,“色达”在藏语是“马头金”的意思,过去的色达,以矿产业和森林砍伐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而今的色达,坚持走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坚决不开采、坚决不砍伐。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召开后,色达县更是瞄准省委提出要建设一批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这个方向,全力以赴建设成为一个草原湿地生态屏障的重点县,并以此为抓手促进色达县域经济的发展,让色达变得越来越美。
非遗让色达文化活起来
色达被誉为“放归心灵的金色牧场”川西北高原明珠,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格萨尔藏剧之乡”。格萨尔王遗迹遍布境内,被世人称为格萨尔王最后的部落——瓦须·色达。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片美丽的草原就像一个巨大的聚宝盆汇集和吸纳了外来的康巴文化、安多文化、嘉绒文化优秀成果,用他们的努力和智慧,在游牧文化、部落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创造出厚重的格萨尔文化,形成格萨尔藏剧、石刻、唐卡、说唱、伏藏、建筑等系列文化产品,是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长河中的一朵奇葩。色达也是格萨尔文化底蕴最深厚、人才最多、研究成果最丰富、群众基础最好的县份之一。
截至目前,色达拥有格萨尔藏戏、格萨尔彩绘石刻、藏族牛羊毛编制技艺等4项国家级、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县“非遗”传承人44名,培养藏戏文化28人,彩绘石刻54人,牛毛绒编织200余人。以非遗文化传承人塔洛为领头羊的格萨尔藏戏,不仅走遍了四川、青海、甘肃和西藏所有讲藏语的地方,还远赴波兰、日本、美国等地演出,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文章来源:《西部学刊》 网址: http://www.xbxkzzs.cn/qikandaodu/2020/0802/397.html
上一篇:西部的现代性——论雪漠小说
下一篇:农村贫困户脱贫摘帽后的困境及可持续生计探讨